400-005-2123

EN
e1banner.jpg E1-292.jpg

资讯

以客户的成功定义成功,赋能企业管理,来自企业的信赖

行业动态 第9期

2015-11-10

分享到

2015第9期  总第9期,发布时间 2015年11月9日


工业经济动态


   “十三五”内燃机再制造产业规模将达350亿元  

  随着资源、能源、环境约束的加剧,绿色制造理念已经成为全球共识。作为制造业的绝对“大户”,内燃机产业在节能与减排的不断发展与竞争中一直处于风口浪尖。内燃机再制造,资源循环发展,这些在内燃机领域正在进行的绿色制造主题正吸引着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


  绿色制造离不开内燃机再制造

  绿色制造技术,其目标是使得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环境负面影响最小,资源利用率最高,并使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绿色制造的重点方向包括:生态设计,可持续制造,资源效率优化。总体而言,作为绿色制造中的一环,再制造产品的品质与性能不低于原有新品,而成本仅是新品的50%,同时可节能60%,节材70%,减少排放80%。可以非常肯定地说,再制造是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最佳途径之一。


  应建立三个层次的技术标准

  面向汽车、发动机、变速器、机床、工程机械等多行业、多层面的再制造产业链标准问题,史佩京表示,应将再制造标准划分为“跨行业共性技术标准、重要行业共性技术标准以及重点产品共性技术标准”三个层次,来解决多维复合、不同行业的共性与个性化标准化需求等问题,研究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体系。


  中国制造2025明确再制造发展大方向

       对于内燃机行业的再制造,负责主管再制造事务的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副秘书长葛红介绍,经过近几年协会与相关部委、相关企业的协同合作,内燃机再制造已经在多个方面取得进展,具体工作也在按照《内燃机再制造推进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之中。从未来发展目标看,“十三五”期间,内燃机再制造将依靠合作模式多元化、产业资本多元化的思路,在高效绿色清洗技术装备、表面工程技术、无损检测与寿命评估、“油改气”排放升级以及燃油喷射系统、增压器、后处理系统等多个内燃机再制造项目上重点发展。至“十三五”末期,全行业将形成40万台整机再制造生产能力,产业规模将达到350亿元,配套服务产业达150亿元,实现年节约金属45万吨,节能40万吨标准煤,降低终端消费者使用成本120亿元。


       福建省铸造行业:加快转型升级,推动绿色制造

       10月31日至11月1日,福建省铸造行业协会2015年年会在宁德福安市举行。福建省位于我国东南部,铸造行业规模总量占全国比重不是很大,但是作为基础产业,福建的铸造企业经过近几年潜心发展,已形成了一批全国知名的骨干铸造企业,他们作为福建装备制造业的重要支撑和工业经济的基础,为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重要贡献,在全国铸造产业布局中,也发挥着独特、不可替代的作用。福建省共有2500多家铸造企业,把铸造产业做大做强,已经成为福建省铸造业界的共识。


      芜湖机器人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短短两年时间,在安徽芜湖鸠江经开区已汇集30多家机器人研发制造企业,年产值超过30亿元;精密减速机、伺服电机和控制器等核心部件技术也取得突破,初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机器人产业集群。其中,埃夫特公司新落成的厂区,总面积达100亩,具备年产1万台生产能力。据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公司主打的六关节机器人销售有望突破1200台,销量居国产机器人企业前列。


       互联网将全面渗透汽车产业链  

  目前,互联网对汽车产业的影响主要有四个方面:营销上,互联网为汽车相关企业特别是车企和经销商提供了广告投放、品牌推广、促销等活动的网上传播渠道;渠道方面,互联网为汽车类产品和服务提供了线上交易的渠道,企业和消费者能通过在线方式完成销售与购买流程,并结合线下服务实现交易闭环;产品上,汽车作为智能终端,本身具备互联网化的空间;运营方面,互联网能帮助汽车产业链实现更快速、有效、便捷的业务往来。

  互联网化对汽车行业的影响并不像某些行业那样具有颠覆性,至少目前来看这种影响并未撼动产业链结构或产业链各方地位,而是基于互联网的技术、产品模式和数据为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服务,使消费者、制造商、经销商和服务提供商都能从中受益。


行业研究


数字化与智能制造落地的深层次困难

来源:郭朝晖   2015-11-6    

关键字:智能制造  数字化制造  钢铁行业


       最近,工信部一位老领导指出:最近5年,智能制造对汽车行业的影响很大,但对钢铁行业的影响不会太大。笔者基本同意这一判断:原因是两个行业的数字化水平不一样。数字化是智能化最重要的基础,离开数字化,智能制造只能是空中楼阁。现在,汽车行业有了很好的基础,钢铁行业还不行。故而未来的发展速度也一定是不一样的。

        钢铁和汽车都是我国重要的制造行业,产值都占到我国GDP的5%~10%。钢铁行业比汽车行业落后吗?笔者不这么认为。在笔者看来,钢铁行业在30年前就已经实现了定制化生产,可以说具备了工业4.0的基本特征。从世界顶级起来来看,钢铁行业面临的是3.5到4.0阶段的问题、汽车行业面临的则是3.0到3.5阶段的问题。那么,是不是钢铁行业比汽车行业先进呢?也不不能这么说。这是因为:钢铁行业的定制化生产,要比汽车行业简单。所以,在笔者看来,在工业4.0的征途中,钢铁行业在前半程领先,后半程落后。

        如前所述,笔者一直认为:钢铁行业落后在数字化。钢铁行业的数字化真的落后吗?也不尽然。2003年,中国制造业信息技术500强评比,宝钢曾经荣获第一,并在10个单项中荣获6个第一。在宝钢的计算机中,老早就有了ERP、MES乃至PLM的影子。只不过当时并没有这个叫法。

        那么,钢铁行业数字化,到底落后在什么地方呢?在笔者看来,在生产制造的主流程上,钢铁行业的数字化并不落后、甚至一直都是领跑者。钢铁行业的数字化,落后在设计、制造、研发等环节上。

       总体上看,钢铁行业是典型的工业3.0行业。在主流程上,自动化水平很高。但在辅助流程上,自动化的水平就较低了,如检测和维修维护过程。在我国,后者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为什么差距很大?本质上与国情有关:劳动力成本低,导致高度自动化在经济上是不合算的。所以,即便是中国最现代化的钢铁企业,在人均产量上都与国外先进企业有较大的区别。原则上讲,只有劳动力价格高到一定程度,才可能真正推动这种类型的技术进步。事实上,长期以来,中国一直面临就业压力。减员增效的工作都是在迫不得已的时候才会做、公司和科技人员都不愿意去做“砸人饭碗”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在研发、服务、设计等环节上,却处于“小作坊”的水平。其实,研发、服务、设计等过程本质上也是生产过程:是知识产品的生产过程。这个过程也可以采用流程化、自动化、智能化的手段。事实上,华为采用的IPD本质上就是“知识产品”的流程化生产。流程化生产需要解决多方面的问题,如组织架构、协调机制等,还要有“元件”:就是各种标准、软硬件模块。

       从工业2.0时代发明流水线开始,人们就开始意识到“标准化”的重要性。没有标准化,就没有高的工作效率、没有高的质量保证。而标准化需要用数字化来界定并用计算机来管理,才能走向工业3.0时代——这些原理,应该同样适合“知识产品”的生产。

       生产知识产品的流程和部件都应该“标准化”。在笔者看来,部件的标准化就要做到数字化、模型化。数字化和模型化的好处是:知识可以沉淀、可以共享、可以持续改进。只有这样,企业的知识积累才能避免“黑瞎子掰棒子,掰一个丢一个。” 当企业的知识积累发展到一定程度,企业就可能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30多年前,宝钢引进了日本的生产技术。当时我们就发现:日本人做什么事情,都喜欢用“模型”算一算;有些模型可能不靠谱。但他们不怕:如果算出来不合适,就改变模型。这已经成为他们的工作习惯。可惜的是,我们没有把这些习惯继承下来。

       在钢铁行业,要设计一个新产品,会涉及到成千上万的参数。我们现在的习惯做法,是“类比法”、“经验法”:看看和过去的是不是差不多。再加上“实践法”:不合适再改啊。但我们却不习惯于把自己的做法变成模型。很显然,对每一个具体工作来说,拍脑袋比做模型简单得多。在我们的技术人员眼里,用模型来计算简直就是“杀鸡用牛刀”。久而久之,“老法师”在企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企业对老法师的依赖也越来越大。

       这让我想起两种人:大厨和中医。很多人探讨过:肯德基和麦当劳可以做到全世界,是因为他们废弃大厨,而采用标准化的做法;中医之所以进步缓慢,是因为缺乏科学的分析和判断。这样的文化来到钢铁企业,不就是这样吗?

        有时候,将知识实现数字化积累,确实很像“杀鸡用牛刀”:投入多而产出少。其实,这种做法的效益,来自于知识的复用和知识的积累。也就是后续环节如何推进。然而,到了我国,推进又有问题了:个人都有个人的一套,岗位意味着权力:数字化的东西总有不足之处。为了显示自己的价值和学问,很所人不是设法去完善、支持数字化的工作,而是去拆墙。这样一来,数字化怎么可能发展得好呢?

        这一点有点像中国的软件产业。由于国人不愿意为软件付费,导致中国的软件产业很难生存。所以,买软件的一半要和硬件相结合,才能卖出价钱。同样,搞数字化模型的人,同时要绑定若干具体的应用,才能体现价值。这就像开发Word的技术人员,要把用Word写的文章拿去发表——在社会分工如此之细的今天,实在是可笑。

          数字化主要是投入而不是产出:为其他领域的产出奠定条件。这就好比,挖地基。挖地基是向下、盖高楼是向上;楼盖得越高,地基就该挖的越深。很多人以数字化很少直接创造价值为由而反对:这就像看到挖地基与盖楼方向相反,而不允许挖地基一样可笑(不过,中国的弱智人群真的不少)。

        数字化推进之难,就在于此。而数字化的意义,在于其发展前景。马云策划淘宝的时候,杭州浙大的网速只有每秒100字节;美国学者策划CAD的时候,计算机屏幕只能显示字符;史蒂芬孙发明火车的时候,速度没有马跑得快;卡尔本茨开着自己的发明汽车旅行的时候,全家差点摔死;莱特兄弟发明飞机的时候,只能飞100多米......

         数字化是个发展方向,起步的时候一定会有很多困难。要想否定一个技术,非常容易:当年柯达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数码相机。由于当时公司的领导和头面人物多为化学、化工背景,对数字化的价值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没有抓住这个机会,最终丧失了成功转型的机会。钢铁企业或许不会像胶卷产业这样全军覆没,却很可能会像过去的鞋厂、衬衫厂那样被完全的边缘化。

         我们国家刚刚从农业社会中脱离出来。在农业社会,人们习惯于自由散漫、不爱守规矩、不习惯于走极端——这是与当时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决定的:人们没有必要这么做。进入工业社会,人们要学会守纪律、守规矩、标准化——这是工业社会的特点所决定的。在创新社会,人们甚至要习惯于“走极端”,没有走极端的也就没有创新。研发服务过程的数字化就是要把人的思维过程规范起来;这时,很多人就觉得不习惯了;数字化要做得好、要走向智能化,就要面临“苛刻”甚至“变态”的需求,这时,很多人又不习惯了。所以,习惯、尤其是领导的习惯,是我们迈向智能化的现实障碍。

         曹操在评价袁绍时曾说:“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对一个企业、一个人来说,什么时候应该不惜一切代价、什么时候应该不为小利驱动,是区分英雄和狗熊的时候。世界上的热点很多,泡沫也很多。抓住热点而抛弃泡沫,体现的是人的水平。很多人常常为10多年前没有抓住买房子的机会而后悔;10多年后,很多企业可能会为没有抓住数字化的机会而后悔。

         回到开头:在数字化浪潮面前,钢铁行业落后了,走在了汽车行业的后面。在笔者看来,客观的原因是:在研发、服务等环节,钢铁产品的数字化更加困难;主观的原因则是:汽车行业的数字化是国外先进企业引领的,而钢铁行业在国外已经成为夕阳产业。这时,我们的民族弱点,就可能导致行业的落伍

联系电话

400-005-2123

在线留言

行业社群

TOP

您好,欢迎访问华天软件

想要进一步了解我们的产品和方案?

我们7*24小时为您服务!

电话咨询:400-005-2123

稍后联系

提交您的需求,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完善您的信息,华天软件专业团队为您提供服务!

请选择您要填写的表单类型 *

获取产品报价

获取方案详情

公司名称 *

姓名 *

手机号 *

邮箱 *

省份 *

陕西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湖北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钓鱼岛

黑龙江

上海

天津

重庆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北京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城市 *

需求描述 *

验证码 *

换一换